摄影入门知识

曝光三要素

三个参数

光圈大小、快门速度、ISO大小

  • 光圈大小:同时能进多少光
  • 快门速度:遮光板打开和关闭一次的时长,速度越慢遮光板打开时间越久,进光越多
  • ISO:理解为额外增加的小手电,强行添加额外亮度(电子信号),会增加颗粒感

参数对应的数值说明

  • 光圈数值,与大小相反,F1.8为大光圈,F22为小光圈,以此类推…
  • 快门速度,单位为秒(16,1/2,1/8000 秒等),数值越小,遮光板打开时间越短,进光越少;
  • iso 数值 (100,800,1600等),数值越大,额外强行补光越多,颗粒感越重

亮暗环境下的调整步骤

  • 暗环境下:1、首先调大光圈;2、其次减慢快门;3、最后还不行再调大iso;优先级逐渐降低;
  • 亮环境下:1、调低ISO;2、加快快门;3、最后还不行再调小光圈;

光圈和快门对照片的其他影响

光圈大小影响亮度、景深、虚化

  • 景深:从镜头发散出去,只有一部分区域的景象是清晰的,其他的会模糊。清晰的区域,就叫做景深。大光圈,浅景深,清晰的区域小,背景会模糊;小光圈,深景深,清晰的区域大,背景也清晰;
  • 虚化:光圈越大,背景虚化越强(与景深联系起来,大光圈,浅景深,背景模糊→背景虚化);光圈越小,背景虚化越弱;
    • 虚化强弱的理解:一盏小灯在大光圈下,灯会虚化成大光斑;小光圈,灯虚化成的光斑也小;(光斑的形状来源于光圈扇叶形成的圆洞,假如用卡纸剪出心形置于镜头前,光斑也成心形);
    • 虚化的不止背景,还有前景;可应用前景虚化,拍摄梦幻感的照片。
    • 景深与对焦的理解:对焦,就是让清晰的区域(景深)与拍摄主体有重合。因此,小光圈易于对焦运动中的主体

快门速度影响亮度,动态模糊

  • 慢快门时,假如相机抖动,将导致光在CMOS上有运动轨迹,进而导致照片糊掉;
  • 自动挡时,使用大光圈,增大ISO,或者用闪光灯或补光灯照亮主体,可以尽可能避免相机使用慢快门,进而避免拍摄时,相机抖动导致照片糊掉;
  • 慢速快门拍摄技巧,可用于拍摄光绘,星轨,车流,火花;可使用三脚架保持相机稳定,防止糊掉

在强光下如何虚化+动态模糊?

虚化就需要光圈调大->浅景深->背景模糊,动态模糊需要慢快门->让光在CMOS上运动,那么就会导致进光量太多的问题,本质上是矛盾的。

这时我们引入ND滤镜(控光工具),可理解为相机用墨镜🕶可以降低画面亮度,有可变和固定参数两种。

相机档位

定义

相机档位本质上是用来控制光圈、ISO和快门速度的,只不过不同的档位下你能把握的变量不同;

  • M:自由控制所有参数;
  • A/AV:只能控制光圈参数,其它参数相机自适应(用途:(画面有大光圈虚化)人、微距、特写。条件:光线、亮度足够好。)
  • S/TV:只能控制快门速度,其他参数相机自适应。(用途:1、慢速快门;2、快速抓拍:打鸟、小孩、速度快的物体/事件;)
  • P:定向自适应模式,相机通过你的修改参数来自动调整其它参数。例如:光圈(你),ISO,快门速度(相机);相机会通过你的自变量(x=光圈/快门速度),来调整另一个参数(快门速度/光圈),前提:ISO为auto 。

曝光补偿

程序算法,根据你的选择,调整三要素数值,改变画面亮度;

在不同的档位模式下,曝光补偿能改变的参数不同;

曝光补偿说明

图像直方图

画面 方向
偏左
偏右
正常曝光 均匀平铺
没有过渡部分 分散两边

如果场景敏感比例不平衡的话,直方图不能直观的显示,就要做取舍,注意拍摄主题的质量;

白平衡

当我们拍摄低色温环境如3500k(偏蓝),白平衡k值设置要高如7000k(偏黄),两者综合才能还原物体原来颜色,这就是白平衡的用处。

简单来说就是:白平衡设置低k值,相机会认为外部环境偏黄,所以加蓝;设置高k值,相机会认为外部环境偏蓝,所以加红。傍晚拍摄照片时用3500k,没什么问题,如果想要拍摄绚丽黄昏,高k值也是不错的选择,这取决于最终想怎么表现一张图想表达的情绪。

测光

主要调整对象:光圈快门ISO、曝光补偿、测光模式

亮度太高/亮度不足:看直方图判断、曝光补偿小管家(在M档位下)(看+/-数值);

测光模式:评价/多重测光(拍人像)、中央测光(对象在画面中央,跟拍vlog)、点测光(对象一直在画面某个位置,如会议记录);

固定测光的亮度:亮度锁(*)、Sony(ael);

景深

  • 景深通俗的来说就是画面中前后清晰的范围,但对焦并不等于移动景深,而是移动焦点。

  • 同时景深也并不只是一个简单的范围,而是由三个部分组成:大概示意图:

    🎥 < ( 前景深|焦点| 后景深 )

  • 为什么要把景深分为三个部分?

    景深范围内并不是所有东西都同样清晰!

    从物理理论上来说,只有焦点上的物体才是“绝对”清晰的 而前景深与后景深只是“相对清晰”(轻微模糊,但人眼分辨不出) 这似乎都是清晰 但假如在一些需要放大几倍的特殊情况下 这个问题就会显现:比如在拍摄人像的时候,对焦到鼻尖 。好像眼睛和鼻尖都在景深内,但放大后眼睛是可能会感觉到轻微模糊的。

    所以盲目把对焦理解为“只要落在这个范围里”是非常危险的!!!正确方法应该是将最主要的物体(例如人像的眼睛)放在焦点上,而至于其他区域(例如耳朵、鼻子等)如果想要清晰的话,再通过调整光圈或焦距的方法改变景深大小来实现清晰!

  • 拍照时先定焦点,再去构图;